運營文案解碼篇:為何你的文案不走心?
運營文案解碼篇:為何你的文案不走心?很多人寫文案很痛苦,寫了很久才憋出來一點,自己都不滿意,好不容易等到自己覺得能看了,發(fā)出去后用戶不僅不不買賬,更不會幫你傳播,閱讀量低銷量慘淡。其實,大部分這種文案根本不好不是在缺少技巧上,而是不夠「走心」。同樣是文字,為什么別人的能夠走心走腎,而你的只能效果慘淡呢?
今天,將從用戶理解文案的機理開始說起,讓你徹底了解這之間的區(qū)別。用戶處理文案的過程人在接收到信息之后,大腦里會經(jīng)過什么樣的過程呢?
人的眼睛看到信息后,會把這個信息傳達給大腦,大腦不是直接將信息原封不動地存儲記憶或用來決策,而是會經(jīng)過大腦處理,最后獲得一種感受,這種感受和最開始看到的信息是不一樣的。
比如當(dāng)人看到文案「XX耳機,超凡音質(zhì)」,大腦不會馬上記下這8個字,而是會通過其過去的認知、了解,處理轉(zhuǎn)化成一種感受,這個感受可能是:你說超凡就超凡啊;這耳機沒聽說過哦;超凡音質(zhì)是什么呢;什么?剛才說了什么。。。(沒什么印象)
不同的用戶會產(chǎn)生不同的感受,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一定不是「XX耳機,超凡音質(zhì)」,而大概率是最后一種沒什么印象的感受。
這就是一種不走心文案的典型代表,用戶看完完全沒有什么印象,沒有什么情緒,不會記住你的品牌,也不會馬上產(chǎn)生任何行動(購買/下載/關(guān)注/轉(zhuǎn)發(fā))。
為什么這樣的文字,最后會留下這樣的感受呢?
這和大腦處理信息的機制有關(guān)。
既然感受是經(jīng)過處理后得到的,我們就來深入地研究一下大腦處理信息的機制。
了解一些計算機原理的人知道,在簡化的計算機模型里,輸入的信號會被CPU進行處理,處理后得到需要的信息。
類似的,大腦中也有一部分區(qū)域,是負責(zé)把信息處理變成感受的,我們給它取個名字叫做「解碼器」。
知道了這種處理模型之后有什么用呢?
首先,看到了這個處理消息的模型之后,可以看出來的第一個道理是:
「給用戶的信息不等于用戶心里的感受」
因為這個過程中,是有處理轉(zhuǎn)化的。不是你寫什么上去,用戶就會有同樣的感受的。你說優(yōu)惠就優(yōu)惠?你說最好就最好?你說超凡就超凡?你說奢華就奢華?你說極致就極致?
不管你們信不信,反正這些話我是不信!為什么?
因為大部分商家都這么說,憑什么我信你?
有的人會說:
「我是真的覺得這個產(chǎn)品很好,品質(zhì)確實很「卓越」,價格很「優(yōu)惠」,所以我就寫上去了,沒想到用戶體會不到啊?!?/p>
會犯這種困惑的人,是因為沒有意識到另一件重要的道理:
每個人大腦的解碼器不是流水線上統(tǒng)一生產(chǎn)出來的,是從小隨著人的環(huán)境、經(jīng)歷逐漸形成的,也和人的性格、學(xué)識相關(guān)。
所以即使是同樣的信息輸入,也會出現(xiàn)完全不同的感受輸出。
我們和父母交流的過程中,會明顯地發(fā)現(xiàn),同樣的信息最后得到的認知完全不同。
比如,這句「隔壁劉叔叔家的孩子畢業(yè)后考了公務(wù)員」:
在不少家長的眼中,感受是「小劉真厲害有本事,找了這么好的工作」;
而在我聽到的時候,感受是「真可憐,他要在無聊中虛度青春了」。
兩代人經(jīng)歷的環(huán)境確實太不同了,長輩是經(jīng)歷過幾十年動蕩貧苦年代的,吃了不少苦,在他們眼中能夠有一個「鐵飯碗」是一個最好不過的事情了,公務(wù)員也不容易考,能考上是不簡單。
但在我的成長經(jīng)歷里,雖然不是大富貴,但也算不貧困,從來沒有餓過肚子,到大城市上大學(xué)后,看到大城市里豐富的機會,看到通過奮斗走向上層社會的可能性,看到職業(yè)千百種,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熱愛的事情做,就會覺公務(wù)員「無聊、束縛」了。
所以,我們不能想當(dāng)然地認為,我們傳遞了什么信息,用戶就能夠理解到相應(yīng)的感受,因為這種感受是我們自己的解碼器解讀的,用戶并不會按照我們的解碼方式進行解讀。
也正是因為常誤以為別人的解碼器會和自己的一樣,所以我們很容易認為別人「應(yīng)該理解我」,但事實上大家的解碼器不同,所以會有不同意見,會有吵架和糾紛,甚至?xí)l(fā)戰(zhàn)爭。
所謂「我們是不同的世界的人」、「你不懂我」、「不同的話語體系」,其實都是在說,「我們的解碼器不同」。
這個世界上,有另一種人,經(jīng)常跳出自己的解碼器,去了解、理解別人的解碼器,并總是嘗試用別人好的解碼器解讀事物,這種人會很受歡迎,被人稱為「情商很高」、「有同理心」、「通情達理」。
另外有一群人,就總喜歡只用自己的解碼器去解讀,并且堅信自己所看到的世界是正確的。
也確實,要想給自己的理論找到理論,總能找到理由的,而且他們不覺得用自己視角看到的世界,會有什么問題。其實這就像戴著有色眼鏡看世界一樣,看到的世界都是經(jīng)過自己解碼器處理過的。
大家總喜歡用自己的解碼器去解讀別人的想法,解讀這個世界,別人與自己意見不同,也總覺得是別人錯了。
情景對解碼器的影響
再舉個例子,同樣是蘋果,和不同的詞放在一起,理解也會很不同:和香蕉放在一起,它是一種水果;和小米放在一起,它是一種手機;和谷歌放在一起,它是一個公司;和亞當(dāng)放在一起,它是一種禁果;和范冰冰放在一起,它是部羞羞電影;和可口可樂放在一起,它是一個品牌;和筷子兄弟放在一起,它是一首歌曲;和thinkpad放在一起,它是一種電腦。
所以,得出第三個重要的道理:
「在不同的情景下,同一個人,同樣的解碼器,也會解碼出不同的結(jié)果。」
這意味著,我們除了試著去了解用戶的解碼器,也要去了解
不同情境下,用戶會得到怎樣不同的感受
用戶在怎樣的場景下,更容易得到我們期望的感受
還需要什么元素,構(gòu)成用戶這樣的情景
如果缺少對這方面的考慮,就更容易出現(xiàn) ——「自以為很簡單的東西,用戶卻理解起來很困難?!?/p>
不同情境也包括了,不同的視角去看同一個問題。
盲人摸象的故事就是個非常形象的例子,不同的盲人在不同的角度去摸一頭大象,摸到鼻子的人覺得像竹筒,摸到腿的人覺得像柱子,摸背的人覺得像墻,摸到尾巴的人覺得像繩,他們的描述都對了嗎?都不算對,也都不算錯,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就是很不相同。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永遠都會有看不到的誤區(qū)。
舉一個我自己犯過的錯誤:
由于微信文章里不方面放鏈接,所以有時候為了給用戶獲取鏈接,就必須要用戶回復(fù)指定關(guān)鍵詞,比如
「請在公眾號后臺回復(fù)「書單」,獲取運營控推薦書單」
問題就在這句話里,用戶看起來是會困惑的。
咦?看起來好像沒毛病???
如果你看不出毛病,很可能你也和我犯過一樣的問題。
對于一個新媒體從業(yè)者來說,每天接觸用戶的地方就是公眾號的后臺,關(guān)鍵字的設(shè)定、消息的回復(fù)都是在公眾號后臺里完成的,「在后臺回復(fù)」而不是在評論里回復(fù),好像看起來很順理成章的呀?
可問題是,我們的大部分用戶很可能并不是新媒體從業(yè)者,比如是你的爸媽吧,讓他們「在后臺里回復(fù)」,他們會很茫然的,什么是「后臺」?把手機翻過來看一下,后面什么臺?在電池后面嗎?
你和用戶之間日常接觸的情景不同,所以產(chǎn)生的理解也就不同了,這種不同可能會讓你大跌眼鏡。
你的思考里的花是有「春天」作為背景的,而用戶那里可能并沒有,所以他的花,和你理解很不一樣。
所以,請允許我再重復(fù)一遍,不僅要了解用戶的解碼器,還需要去了解:
不同情境下,用戶會得到怎樣不同的感受
用戶在怎樣的場景下,更容易得到我們期望的感受
還需要什么元素,構(gòu)成用戶這樣的情景
自嗨文案是怎么產(chǎn)生的?
如果我們已經(jīng)有了一個觀點,在新消息出來之后,我們也更傾向于去相信那些和自己觀點一致的消息。
比如已經(jīng)買房希望房價漲的人,更容易相信房價會持續(xù)上漲。如
「國家肯定不會讓房價大跌,不然金融就奔潰了」
「大城市人口那么多,大家都要買房,怎么會跌呢」
哪怕這些不理性的荒謬推論,深入思考推理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荒誕邏輯,但仍有大量的人對這些深信不疑。
相反的,沒買房希望房價跌的人,更容易相信房價要跌的理論和新聞。
這兩種相信的行為都是因為:
「人總是傾向于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東西?!?/p>
而所相信的這種東西,往往不是真理,這是一種認知失調(diào)。
寫文案的時候,會先知道自己期望用戶得出的感受——「我要買」這個終點,然后在自己有限的思維里去搜尋,寫什么樣的信息可以讓用戶得到這個感受。
這時候自嗨型的人可能突然腦袋里冒出一個詞——「超凡音質(zhì)」,稍微想想覺得好像還不錯哦,于是先把字寫了上去。
然后開始想象,看到超凡音質(zhì)的時候,就仿佛自己戴上了一個高品質(zhì)的耳機,在聽優(yōu)美的音樂,想到用戶看完文案可能會瘋狂購買的場景,看到老板滿意地點頭稱贊,想到自己就要走上人生巔峰,迎娶白富美,想想還有點小激動呢,于是嘴角露出了滿意的微笑。
怎樣寫出走心的文案呢?
所謂走心,走的是用戶的心,而不是自己的心。
所以需要花時間多去研究、琢磨,用戶的解碼器到底是怎樣的。
雖說每個人的解碼器都是不同的,不過有些機理是相近共通的,這就是所謂的人性。
比如,我們經(jīng)常看到的「第二杯半價」,用戶會覺得有賺到了,「我用半價買到了東西,撿到便宜了」!
但事實上,你計算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第二杯半價,其實意味著兩杯是按照七五折買的兩杯。
132如果再平均上有一半用戶是只買一杯的情況,平均下來,也就八九折的樣子,商家沒什么利潤損失,還看起來優(yōu)惠很大的感覺。
即使了解這個原理,有的時候我還會因為第二杯半價,去多買一份,這就是大腦里共通的一個「解碼器」在發(fā)揮著作用。
在大腦的潛意識里,我們會認為,999元是九百多,1001就是一千多,感覺差了近一百塊,但其實就只差了2元。
人類大腦中有大量這種共通的解碼器特征和規(guī)律,把這個規(guī)律總結(jié)下來為自己所用,會產(chǎn)生非常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僅是寫文案,做產(chǎn)品、做營銷、做設(shè)計、寫小說、拍電影、做演講上做得非常杰出的牛人,其實都是在人性這個共通的「解碼器」上理解得非常透徹,這樣才能夠讓用戶體驗的時候被強烈震撼。
這種規(guī)律怎么去學(xué)習(xí)呢?
一、多學(xué)習(xí)心理學(xué)相關(guān)的書籍。
通過書直接了解人心理活動的規(guī)律,是如何思考、決策、順從、認同、瘋狂的,如《思考快與慢》、《影響力》、《清晰思考的藝術(shù)》、《怪誕行為學(xué)》、《烏合之眾》等。
二、多分析周邊熱門現(xiàn)象,尋找其中的規(guī)律。
通過分析學(xué)習(xí)熱門想象,背后的規(guī)律是什么?是什么樣的解碼過程,會讓用戶有如此強烈的共鳴?這個過程是否還能再現(xiàn)?
比如,有的時候看到一篇文章傳得很廣,但很可能自己會覺得這篇文章也沒什么,但是你一定不能放過這個機會,之所以「別人傳播很多,自己卻不以為然」,一定是因為這里有一個「解碼器」你不了解,這是一個絕佳的學(xué)習(xí)材料。
而且要注意,不要簡單地把用戶的解碼器想得太簡單了。
很可能這個問題你就答不出來了,因為你已經(jīng)沒有更深入地了解這個解碼器,只是流于觀察到的表面。(公眾號里回復(fù)思考,可以更進一步學(xué)習(xí)如何深入思考)
細分人群
有些人的解碼器是比較獨特而小眾的,一般人并不懂他,所以,當(dāng)他發(fā)現(xiàn)你懂他的世界的時候,他會和你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愿意相信你說的一切。
你的細分用戶群,就是這個特定的人群。
那就深入研究這個人群的解碼器是怎樣的,用他們所習(xí)慣喜歡的表達方式去表達,用他們喜歡的語法、詞匯去表達,更容易進入他們的世界,這樣會有一種走心的感覺。
這些小眾包括一些專業(yè)詞匯,比如1024、t66y這樣的技術(shù)名詞,作為一個純潔的美男子,我是完全搞不懂的,但有的老司機看完就能會心一笑。
除了一些小眾詞語,理解小眾用戶的價值觀才是更深刻的共鳴。小眾人群特點更加集中類似,他們的解碼器也更接近,也更容易讓他們共鳴。事實上,這也是為什么創(chuàng)業(yè)初期聚焦做一個細分人群的產(chǎn)品、運營更容易成功。
2898站長資源平臺網(wǎng)站排行榜:http://afrimangol.com/webmain.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