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賣通全面轉型B2C 超30%商品被下架
速賣通全面轉型B2C,超30%商品已被下架。
2月25日消息,阿里旗下外貿平臺速賣通正走在從C2C模式全面轉型為B2C模式的路途中。而在這過程中,不少因為“越”不過速賣通的入駐門檻的小賣家最終只能選擇退出速賣通的電商生意……
億邦動力網獲悉,根據速賣通公布的招商時間安排,速賣通2016年第二批招商已在北京時間2月22日結束,而速賣通會在2月23日正式把未準入賣家的商品進行下架,不及格的賣家或將喪失自己速賣通店鋪的經營權。
而根據億邦動力網收集到的數據,與1月13日第二批招商剛開始之時相比較,2月24日速賣通平臺內的商品數量降幅已經超過30%。
據億邦動力網了解,在去年12月7日,速賣通宣布正式啟動全平臺招商準入制度,對平臺所有行業(yè)整體提升商家入駐門檻,在全平臺范圍內按不同的經營大類收取技術年費,并限定每個店鋪只準選取一個經營范圍進行經營,借此全面從C2C模式轉型成為跟天貓類似的B2C模式。
為此,速賣通開啟了為期4個多月的準入招商,其中第一批招商準入從12月23日開啟,主要針對3C電子、運動休閑以及孕嬰童類目商品,該輪招商準入于1月31日正式結束,并于第二天下架為準入賣家商品。而昨天下架的為未通過第二批招商的商家商品,主要針對的是除第一批外其他類目的商品。
轉型B2C商品數量縮水多少?
那通過這個招商準入過程,究竟有多少速賣通賣家被清理掉呢?轉型B2C后速賣通的商品數量跟過去相比會有什么變化?對此億邦動力網截取了4個比較重要的時間點,并記錄速賣通平臺各類目的產品數如下:
對比第二批招商中招商準入開啟時與速賣通開始下架未準入賣家商品后的第一天(2月24日)兩天的商品數量,億邦動力網發(fā)現,各類目產品數量均有30%左右的下降。其中,飾品(Jewelry)類目商品數量降幅最大,達39.4%,而家居(Home&Garden)類目商品數量降幅最小,為26.8%。而且,從2月2日第二批招商類目在速賣通平臺上的商品數量可以了解到,在第二批招商結束前,商品數量就開始遞減,而且下降幅度并不小。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速賣通稱2月23日要下架未準入賣家商品,但有未續(xù)年費賣家反應其店鋪商品仍未被下架。
而億邦動力網也發(fā)現,自2月1日速賣通第一批招商準入結束后,截止今天,第一批招商類目中的電腦(Computer&Office)、手機及配件(Phones&Telecommunications)、運動娛樂(Sports&Entertainment)及消費電子(Consumer Electronics)類目的商品數量均有較大幅度的下降,降幅最高達32.66%。
因此,有業(yè)內人士認為,清退未準入賣家商品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不可能在準入結束后完全下架所有為準入賣家商品。所以,第二批招商結束后,速賣通平臺內的商品數量仍會持續(xù)降低。而與1月13日相比較,2月24日速賣通平臺內的商品數量降幅已經超過30%。
天貓化道路從何時開始?
實際上,速賣通從C2C走向B2C,并不僅是靠著兩次招商準入倉促轉型的,早在2014年年中,速賣通就開始埋下天貓化的種子。
在2014年6月,速賣通針對手機類目,建立準入制度,收取手機類目賣家1萬塊入駐年費。而從那時開始,速賣通陸續(xù)針對各重點類目設立招商門檻,征收入駐年費。截止去年8月,速賣通僅花費1年多時間便把十多個類目攬入“收費”行列。
而在去年7月,速賣通賣家市場及運營部華南區(qū)高級經理李凱就明確,2015年速賣通重點的工作是采取“嚴入準出”政策凈化平臺市場環(huán)境,對于要加入速賣通平臺的賣家,采取嚴格的認證,并設置更多的行業(yè)準入規(guī)則,提高進入速賣通平臺的門檻。
在去年11月初,速賣通上線了個人升級企業(yè)身份的功能,鼓勵平臺賣家由C變B。該功能一上線便引發(fā)了速賣通賣家的熱議和各種猜想,當時有賣家認為這表明速賣通由C2C轉為B2C發(fā)展的大趨勢。
直到去年12月7日,速賣通才正式公布全平臺入駐門檻新規(guī),正式確立跨境B2C的路線。
而針對這次速賣通的轉型,速賣通運營經理沈滌凡在今年1月下旬的速賣通賣家年會上明確,2016年速賣通的關鍵詞就是B2C和品牌。
沈滌凡指出,速賣通的使命已從過去“貨通天下”往“好貨通天下”的方向轉型,對此將加大對選品品質的把控,并提升買家的購物體驗度。“一方面速賣通需要建立全行業(yè)的門檻,同時也提出了‘企業(yè)+品牌’的要求。除了鼓勵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業(yè)外,也希望入駐賣家品牌背后的品質和服務要一致。另一方面,也會針對海外市場需求去甄選什么品牌是消費者喜歡的,未來選品將是速賣通的重點工作。”他說道。
放棄小賣家是平臺必經階段?
在轉型B2C前,速賣通因為門檻較低,迅速吸引了大量賣家入駐。但當速賣通啟動全平臺招商制度后,不少不及格的賣家最終需“退場”。而有跨境電商業(yè)內人士認為,先用低門檻吸引賣家,再用門檻篩選賣家,實為眾多有PC端跨境電商平臺必經的發(fā)展階段。
這位業(yè)內人士指出,在剛剛上線時,幾乎大多數平臺對賣家都沒設限制的,因為對于剛剛發(fā)展起來的電商平臺,賣家提供的SKU量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當平臺的SKU增加的時候,就會產生更加多的商品信息,這樣該電商網站就更容易被谷歌等搜索平臺搜到,更多自然流量就會流入這個電商網站。所以,在平臺剛剛創(chuàng)立時,不管賣家質量如何,平臺都很樂意把他們招進來。
“但是,隨著平臺做大,海外用戶積累都一定程度,平臺內賣家數量暴增后,一個產品可能就會有上千個賣家在賣,導致大家都在打價格戰(zhàn),甚至開設賣假,讓賣這個產品最后都無法賺錢了。”上述業(yè)內人士認為,這時,平臺可以做的就是把招商門檻提升,把一些劣質的或沒實力的賣家清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