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張文林:2020-2025年,5G投資額將達到1.2萬億元
藍鯨TMT頻道10月14日訊,在2020年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覽會上,華為公司戰(zhàn)略部總裁張文林表示:預計2025年中國數字經濟規(guī)模將達到60萬億元,GDP占比超過50%。
張文林援引權威機構調查報告指出,數字技術的長期回報率是非數字技術的6.7倍,以5G to B應用為例,2020-2025年,5G投資額將達到1.2萬億元,帶動10.6萬億元的經濟總產出。
談到中國的新基建,張文林分析認為,與全球相比,發(fā)達國家數字經濟在整個經濟中的占比已超過了50%,甚至一些頭部國家已拿到60%以上。而我國這個數據剛剛達到36%,這個差距是明顯。數字經濟,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意義本身也就在于要彌補這樣差距,它是一個結構性的,我們要在數字基礎設施這個方面要適度超前,不能落后。
談及生態(tài),張文林特別提到了華為最近的智能終端“耀星計劃”,短短一年推出的鴻蒙HMS,開發(fā)者已經180萬人,華為集成HMS Core最新發(fā)5.0已集成應用,全球應用達到10萬。為了這個新形態(tài)的發(fā)展,華為投入了10億美金資源的支持。其中華為“沃土計劃”現在也有150萬開發(fā)者和超過1.8萬合作伙伴。
以下是演講全文:
張文林:尊敬的行業(yè)界的領導們,尊敬的各位來賓,今天非常高興參與這樣一場盛會。在前面我覺得各位領導們其實已經分享了非常多的我們對數字經濟的理解。那么我也想借助這個機會分享一下華為公司我們對整個數字經濟里面一些結構性的關鍵要素問題我們的一些看法,以及我們結合自身的實踐我們自己的數字化以及我們幫助我們的伙伴賦能我們的客戶,這個過程中我們的戰(zhàn)略以及我們的關鍵架構性的一些思考。
大家剛剛都提到了數字經濟已經成為我們整個世界經濟的一個核心動能,而且去年同期已經達到了全球經濟的20%,未來五年也會達到25%這樣一個增速。我覺得兩個非常關鍵的點大家一定要注意到,就是說數字經濟的增長速度是普通整個全球經濟平均的3.5倍,數字經濟投資回報率也是高達6.7倍,非數字經濟的6.7倍。這是我們和全球的研究機構共同研究的結果。
我們可喜地看到在中國我們啟動了新基建,尤其是朱總強調了新基建中的數字新基建,我想我們對這件事情的理解就是它不僅僅是一個像以前的基建經濟刺激的措施,它是一個核心的梯次帶動效應。這個帶動效應朱總也提到了,它首先是促進我們整體的數字產業(yè)自身的發(fā)展,因為我們看到在劉院長分析的報告里面,我們大家可能平時的感知覺得我們中國在網絡在整個基礎設施方面好像還有局部普遍的一些領先效果。但是跟全球相比,發(fā)達國家的數字經濟在整個經濟中的占比已經超過了50%,甚至頭部的國家已經拿到了60%以上。而我們國家現在是剛剛達到36%,這個差距是明顯的。數字經濟,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意義本身也就在于要彌補這樣的差距,它是一個結構性的,首先要我們在數字基礎設施這個方面要適度超前,不能落后。
這個適度超前才能帶動其他產業(yè)的數字化,剛剛我們用了兩個詞,一個是數字產業(yè)化,一個是產業(yè)數字化,產業(yè)數字化是更大的,但是它取決于我們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它的領先程度。這里面梯次性的帶動效應是我們看到了新基建真正的價值,而不僅僅是新基建自身這一點建設。剛剛朱總也講得很透徹,我這里響應一下,這是大家需要關注的,不僅僅看表面。
再延伸看我們一直在思考的,不停提5G、AI、云各種各樣的技術,這到底是三個要素、五個要素各種提法,最近我們郭總也把這個事情命名為5G協同,從這個架構我們是這幾年來一直在思考聯接作為整個數字基礎設施的根基,這個是要想富先修路,全面提速的一個根本。連接伴隨著我們稱之為ICT,一直的說法是CT加IT,但是不是簡單的一個加法。現在到了一個融合階段,剛剛講了超帶寬,超算力,這是一個最基本要素層面的融合。在其上云是一個架構升級,云這個概念提出接近10年,因為它首先是一個基礎架構的升級,同時帶來了商業(yè)模式的變革,基礎架構的升級對于很多行業(yè)來說是非常艱難的,但是好在我們現在所有要求發(fā)展是AI變成了一種非常容易切入核心系統,切入各行各業(yè)的一個要素,我們稱AI是產業(yè)升級這么一個核心要素。
所以現在看聯接計算、AI、云加上各行各業(yè)的應用成了一個非常有吸引力,或者非常高度融合動態(tài)發(fā)展高速變化的這么一個趨勢了。所以我們大概看一下這個基本面,這個基本面我們還有個更深層的分析,這里面有三個核心要素,這里面是我們借鑒了第三次產業(yè)革命詮釋的一些思想,我們借鑒過來看到數字經濟或者是數字基礎設施里面這三個要素也是至關重要的。這三個分別在自己的領域都發(fā)生了越變,現在到了一個三者高度融合,可以達到原子化的聚變這樣一個效應。這是我們所為之非常激動的。這也是我們在近兩三年的實踐過程中發(fā)現這樣的融合在各行各業(yè)中都可以成為融合聚變,可能我們單個技術方面覺得它是一個小小的突破或者是單維度的突破,這三者結合起來可以看到什么樣的變化,以前我們理解5G,更大的帶寬,百倍的帶寬,百倍的聯接,更低的時延。
這些東西在行業(yè)里面是非常常見的,這幾年的實踐過程中我們把它原子化,5G原子化,然后AI,AI大家整天談得非常多,但是AI真正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對語音的識別,對圖像的識別。即使這么有限的情況下我們原子化以后面向場景和行業(yè),云的技術可以軟件定義,自由,適配場景,豐富靈活的組合使我們看到了行業(yè)的數字化出現了日新月異的巨大變化,可能我們一個小小的進步在行業(yè)里面就會產生一次巨大變革。
我再舉個例子,我們是5G+云+AI,利用了AI圖像識別,再加上5G,這個5G也是一個代名詞,這里面包括了范總講的千兆,三個千兆。這里面一個小小的技術組合就是為了去識別一個圖像場景,把它放在巡檢的行業(yè)場景里面可以看到電路的巡檢,到水利、油氣、城市管理我們的生產制造等等行業(yè)都發(fā)揮了巨大的效率。不僅僅是避免了人的操作帶來的不可控制的失誤,大幅度提高了質量,更是大幅度提高了效果,比人檢測要更加精準,而且還要更低的成本,更高的速度?,F在我們有大量的實踐,這也是我們數百個場景當中最典型的適用度。
基于這樣的體驗我們也在思考,數字化有很多理論,工業(yè)4.0是大家最熟悉的,還有兩個理論,是一個是李富金第三次產業(yè)革命,三要素的越變產生了化學反應,這里面對于我們的提示很多。還有一個其實是5個波次,就是波次倫理,它揭示了到了數字經濟的下半場,我們原來做數字技術所有的企業(yè)都要非常警惕,我們有可能會被這個產業(yè)淘汰,因為我們要從一個產品提供者變成一個技術使能者。
這時候我們看我們看我們華為的戰(zhàn)略是去年做了一個結構性的調整,底下的聚焦,圍繞傳送、處理到交互,這是我們整個的這幾十年來都是一直堅持的大家比較熟悉,只不過是越做越深我們能做到技術的根部。一旦到根部我們發(fā)現現在聯接到計算兩個基本的技術要求,然后加上云的架構升級和AI使能產業(yè)獨特的優(yōu)勢,云在架構上是一個典型開放,AI也是一個高度開放。我們講人工智能是靠人工,其實講的就是AI是需要為了使能行業(yè),大量行業(yè)知識的進入以及訓練參與。這里面是需要高度開放的,技術上的開放中心。
然后面向場景,所有的場景,包括我們最熟悉最熟悉的通信網絡都必須是場景驅動的,剛剛邵總講了隨云而動,我覺得隨云而動是一個場景,還不夠。我們面向人,面向組織,面向家庭,還有面向車,這四個核心的場景,我們在運營商領域大家以前主要是面向人和家庭。其實我們看到未來自動駕駛實現以后車比家庭更重要。這個我跟很多運營商領導都討論過,車將來是一個工作、生活甚至娛樂融為一體的場景,我們講的全場景全棧,全棧是技術棧要打透,要去系統性結構性優(yōu)化。講全場景就是所有的技術我們既有的產品、模式都要去思考怎么樣更靈活,更好適配云,這是我們這樣一個基本的想法。
最近我們發(fā)布了關于智能體的思考,這個智能體的思考剛剛周總講的時候我仔細在看周總關于智慧企業(yè)的幾個特點,我覺得是完美地適配了,周總拿了一個企業(yè),其實我們這個智能體是整個政企數字化的一個參考架構。我們這里大家以前最容易只強調某一部分,我們要云化了,上云,我們要數字化了。而這個架構是以AI為核心,以云為基礎,構建一個能立體感知,全域協同,經過判斷并且持續(xù)進化,而且是一個開放的智能系統。
首先是需要智能交互這個層面,交互是最重要的,你要感知,而且還要反作用于物理世界,聯接就是能夠實現無縫連接,萬物互聯,而且要把應用聯接起來。而且聯接本身也要智能化。因為我們運營商網絡化這么多年形成的網絡本身運營能力非常強,但是面向各行各業(yè)的時候這種能力又是非常厚重的,怎么使厚重的能力適配各種靈活的場景,面向中小企業(yè)也罷,面向各種服務也罷,這是我們所思考的核心。
智能中樞就是以前大家更多考慮公有云是公有云上的智能,但是我們看到產業(yè)的需要是豐富多樣的,包括端、邊,所以我們講云、邊、端,云網一體,云邊協同,云端協同,這些都是必須的。只有這樣的基礎我們才可以向上講智慧應用,各行各業(yè)的應用。隨著我們現在很多領域已經使能起來,但是如何大規(guī)模使能這些應用我覺得這樣的架構我們現在已經在華為公司實現了,而且我們深圳市上次在上海也發(fā)布了深圳市包括深圳機場,其實還有600多個政企行業(yè)項目都在實現這樣一個架構。剛才我非常驚喜地看到我們周總也在總結這個,面向一個智慧企業(yè),其實這個架構是非常一致的,這里面特征也是非常一致的。
智能聯接這一塊我想強調一下,今天高層領導們都一并發(fā)表了設想,但是我覺得這里面我們大家有非常一致的地方,泛在千兆,5G是一個代名詞,但是我們有5G、F5G、WiFi-6。剛才我覺得范總這一塊講得非常多,核心層還有IP,我們現在講全方通信,包括云計算。再有一個是超自動化,我們的網絡現在是一個大網,大網的運營是極其復雜的,隨著現在我們能夠駕馭這張大網,但是我們所需要的能力都是非常厚重的,怎么能夠小型化,面向各種場景快速適配,這是面對我們的產品的一個挑戰(zhàn)。
再一個挑戰(zhàn)是確定性的體驗,以前最確定的體驗是打電話,那是面向數字化的體驗,基于IP,現在其實隨著大家對于切片這樣的概念逐步地成熟,這樣的實踐也在多場景實現,這是我們未來的主流場景。聯接是我們整個數字經濟設施的根基,這樣的根基必須要超前走在前面,我們上層的基礎設施才有可能發(fā)展。
計算本來是一個老話題,但是我們這幾年來應該說是很高興地看到多樣性算力的協同成為了一個大的產業(yè)基礎,即使是在這樣基礎的層面我們怎么樣從以前的CT,老IT變成新IT,新IT我們需要通過大量的開源。去年以來我們在歐洲應該說一個商業(yè)級的開源軟件在國內掀起了一個非常高的熱潮,在鯤鵬、昇騰短短不到兩年時間發(fā)展了1000+的伙伴,跟這些伙伴共同創(chuàng)建了3000多個行業(yè)解決方案,這里面我們充分和X86和鯤鵬、昇騰以及最新的計算模式,不斷向前演進,這是多樣性算力面向大的數據流量實施的。
我們談到云只是想到了公有云,其實要匹配行業(yè),大家其實是非常期待數據能留在自己這里,同時又能享受公有云上豐富多樣的應用,而且持續(xù)迭代的應用,這是產業(yè)級的矛盾,我們現在正在攻克這樣的矛盾,通過華為云Stack,通過在我們在Edge層面,我們在開源組織也發(fā)布了Q Edge這樣開源的、通用的操作系統。使大家在邊緣側,原來私有云完全無法滿足向前演進、或者是靈活部署以及各種各樣的高度要求的。所以我們講的混合云不是簡單的公有云加私有云,而是在原來私有云這個位置上要有一個架構級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去帶動整個產業(yè)協同發(fā)展。
而且我們還有幾個使能,首先是應用使能,要基于云的應用開發(fā)不再困難,甚至是自動化,甚至是無代碼。
我們還提供了一個叫DAYU平臺,就是數據使能,這是我們以前老的應用新的應用數據能夠虛擬打通,而不是通過一定要把老的應用處理掉。
再一個是AI使能,這是整個智能體的核心,我們還是想強調一下,現在我們AI在各行各業(yè)的實踐發(fā)現,AI是最容易直接進入核心生產系統的一個關鍵技術,而且一旦進入核心生產系統帶來的效益非常大。
我們看最差的平均也看到18%以上的效益提升,這里面有一個叫知識計算新的一個趨勢。所謂的知識計算就是把行業(yè)知識和我們AI能力結合起來,這個我們通過一個ModelArts的平臺不僅僅使一般AI開發(fā)者通過拖拉拽的方式就能迅速實現,并且使行業(yè)的知識能夠積累下來。
我們跟石油行業(yè)做了深度合作,原來非常艱難的對地層物理的知識全部沉淀到AI系統,現在整個石油勘?,F在整個石油勘探的使用效率提升了70%以上,判斷哪里是油層,哪里是水層,哪里是巖層,這以前是需要非常有經驗的老專家做的,現在專家的配合下我們AI系統越來越好用,解決了這個行業(yè)面臨的效率問題,也解決了人才斷層的問題,這是最關鍵的幾個點。
最后我還是想強調一下,今天很多領導提到了開放,面向行業(yè)數字化這是一個巨大的一個機遇,同時也必須有開放的架構來實現,現在我們的架構,原來的標準產業(yè)是我們通信做得最好的,以標準實現了整個產業(yè)的協同創(chuàng)新,共同做大產業(yè)。然后我們后來做這個政企業(yè)務也就是傳統IT的時候發(fā)現商業(yè)聯盟很重要,因為傳統IT雖然是全面結構,但是導致了標準不統一,大家必須要很多企業(yè)自己聯合起來打造一個能夠貫通的解決方案,這一塊作為傳統IT發(fā)展。
現在進一步傳統IT里面有開源,我們覺得新的數字化時代進一步開源才能促進全社會,甚至包括高校所有力量進入解決數字化的核心問題。最關鍵的就是開發(fā)者,在短短的三年左右的時間,我們在云上已經有150萬的開發(fā)者,我們在最新打造的一年左右的HMS上已經有180萬的開發(fā)者。
最后我想給大家一個感知,就是我們講生態(tài),其實實實在在的在我們兩個領域一個我們叫智能終端領域“耀星計劃”,我們短短一年推出的HMS,鴻蒙剛剛開源我們注冊的開發(fā)者已經180萬人,我們集成HMS Core的最新發(fā)布的5.0已經集成我們應用數全球應用達到了10萬。為了這個新形態(tài)的發(fā)展,我們也投入了10億美金資源的支持。“沃土計劃”計劃是對于我們Stack基礎設施的云為主,現在也有150萬的開發(fā)者和超過1.8萬的合作伙伴。所以我們在數字化的歷程中我們能夠深切感受到開放和開源帶來的這種巨大變化。我們的發(fā)展模式走向使能者和原來的產品模式這之間的切身的感受。
最后這也是我們公司2018年發(fā)布的最新的愿景,我們希望把數字世界帶給我們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構建與大家一起共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