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總是最先擁抱新技術的行業(yè)之一
體育總是最先擁抱新技術的行業(yè)之一。奧運期間,發(fā)現(xiàn)網友們看奧運比賽的熱情還是很高的。你為什么要熬夜守奧運直播?因為好看。人類對極限的試探與突破從未停過,競技體育未知的可能性更是驚心動魄。體育賽場瞬息萬變,世界也一樣。每屆奧運會都在見證,我們集中于人體自身的同時,可以用頭腦、機器和人力如何改變已知的世界。
公元前456:宙斯神殿
奧運會起源于一個宗教節(jié)日,開始可能和現(xiàn)在的某個小型音樂節(jié)很接近,并不是一個全球同嗨的盛會。在希臘城邦奧林匹亞,每年固定舉辦的奧運會規(guī)模越來越大,于是希臘人干脆捐資建了一座宙斯神殿
古希臘時期,他們沒有起重機,也沒有AutoCAD。要在一個小山頂上造一個如此龐大而美麗的建筑,肯定需要一些驚人的創(chuàng)新技能。宙斯神廟最終成為所有多立克柱式建筑的標桿,后來的林肯紀念堂也受此影響。
1932和1964:一致和同步計時
奧運會裁判一度是各自帶上秒表來計時,想想都覺得很拼。直到1932年,奧組委才引入歐米茄作為賽事的指定計時,官方比賽結果精確至1/5秒和1/10秒。
1964年,日本精工公司抓住本土承辦奧運的機會,專為奧運發(fā)明石英計時技術,令比賽結果精確至1/100秒。正是為奧運發(fā)明的這項技術,幫助他們在1969年推出第一只石英表。
1936和1948:電視轉播
1936年,柏林奧運會首次實現(xiàn)電視轉播。當時電視還是一件奢侈品,是人們眼中真正的“黑科技”。柏林數(shù)千名居民在“電視廳”內的25寸大屏幕上觀看奧運會。有趣的是,由于視覺問題,觀眾在馬球和馬術比賽中只能看到深色的馬——“黑馬”的靈感來源。
二戰(zhàn)導致奧運會兩次停辦。1948年,戰(zhàn)后的倫敦奧運會有50萬人通過電視觀看了比賽。
60年后,北京奧運會首次向47億人轉播高清比賽。2012年,BBC向有線和衛(wèi)星電視頻道提供24套倫敦奧運高清實況轉播節(jié)目,英國人可以在任何地點觀看任何賽事,從起床一直看到睡覺。
2000年:虛擬成像
最典型的就是泳池上甩開運動員或被運動員甩開的那根世界紀錄小黃線。
2008年:運動員黑科技
2008年北京奧運會,運動員身上各種花樣層出不窮。耐克的預冷背心和細分功能運動鞋早就見怪不怪,最神奇的還是日本三村仁設計的稻殼鞋,聲稱在馬拉松比賽中能提供10%的牽引力。哦,還有運動員一定會強調的優(yōu)點:環(huán)保。
據(jù)說當時還出現(xiàn)過空調網球拍……顧名思義,interesting。
2016年:8K直播和VR轉播
這是個各大視頻網站要看1080P還得充會員的時代。然而,一直被吐槽的里約奧運會已經率先玩起了8K(7680×4320)超高清直播,雖然可能沒幾戶人家網絡撐得起。
這么一對比,我們大概生活在原始時代吧。
VR轉播更不用說,戴上VR眼鏡,沉浸感啊臨場感啊不在話下,主要是逼格好高啊??捎^看完整的里約奧運系列VR視頻。
我們不能斷言VR一定就是未來,但VR至少是向未來伸出的一只觸角。
更多資訊,可以訪問2898站長資源平臺資訊-科技評論欄目:http://www.afrimangol.com/news/kjpl/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