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和 AI 的進步能夠保存“仿真大腦”、讓人“永生”?
醫(yī)學和 AI 的進步能夠保存“仿真大腦”、讓人“永生”?死亡主要是指沒有脈搏和呼吸,由于檢測心跳的方法存在不合理性,20世紀出現了腦死亡的概念。更早之前,人類為了判定同類是否死亡,有一些匪夷所思的附加標準。
例如,18世紀,人們曾采用各種奇怪的方法來確定某人是否死亡——用羽毛筆搔癢、或者用蕁麻鞭打、或者用尿液洗嘴、又或者在腳趾甲下粘針,甚至煙草煙霧灌腸,如果這個人沒有回應,就會宣布其死亡。
19世紀人們意識到,大腦控制著神經系統(tǒng)中的液體,而死亡和液體之間的電傳導存在某種聯系。因此,還有實驗試圖用電擊的方式讓死囚復生。經過深入探究,現在人們對心肺功能,以及基于證據的“心肺復蘇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科學認識。
再后來,1950年前后,死亡被定義為大腦活動缺失——腦死亡,也就是說,沒有大腦活動和脈搏就等于沒有生命。但真的可以這樣簡單的定義嗎?
今天我們知道,大腦活動不會立即停止,目前的測量方法,如腦電圖,也并不總是確定的。
例如,心臟驟停的病人,通常通過降低體溫來減緩新陳代謝,從而防止因缺氧而造成的腦損傷。雖然他們可以完全康復,但其大腦皮層可能暫時監(jiān)測不到大腦活動,而其腦干(很難精確監(jiān)測)可能繼續(xù)維持一些基本功能。
舉個例子,2011年就有這樣一個模棱兩可的案件,一名55歲的男子在心臟驟停后被宣布腦死亡。病例報告顯示:“腦死亡宣告24小時后,患者到達手術室進行器官摘取,發(fā)現角膜反射、咳嗽反射、自發(fā)呼吸恢復”(這些功能由腦干控制)。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人類還沒有一個很好的方法來確定大腦功能何時消失,何時不可逆轉,何時是真正的死亡。另據2015年的一項研究,世界各地對腦死亡的認識和實踐存在重大差異。
此外,即使是被認為是無可爭議的永久性腦死亡,也不能被所有人公認為永久性死亡。人體冷凍學認為,如果一個人的大腦被冷凍并保持完整,未來的科學進步將使其復活,該過程涉及到一個叫做「醛穩(wěn)定低溫貯藏」的過程。
使用這種方法,豬的大腦最近被保真到足以維持它的連接體(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這些神經細胞對跨網絡的交流至關重要,如果放在人類身上,被認為可以保存對人類個性、記憶、知覺和身份等至關重要的信息。
這種人體冷凍法,假設大腦與心靈之間存在重要聯系:沒有功能性大腦,就沒有功能性思維。
根據這種觀點,永久性死亡只發(fā)生在支持一個人的記憶、個性和自我的神經聯系被消滅的時候。一個人的連接組可以完全掃描,轉換成數字代碼,然后“上傳”到任何新的可行的主板,因此人類也許能“死而復生”。
這種存在觀主張,其實是將“意識存在的可能性”作為存在的主要標準。
神經科學家和神經工程師,Carboncopies組織(主要業(yè)務是做“全腦仿真”)聯合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蘭德爾·科內說,“我們思考生命和死亡的方式目前與意識關系不大。如果將來我們要和人工智能交談,我們必須讓人工智能‘活著’嗎?或者說,是我們意識到了一個‘死’的東西?據我所知,人工智能確實看起來是有意識、有知覺、有智慧的,那么人工智能是死、是活的問題又怎么判定呢?”
在醫(yī)學和AI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生命體與機器人、生與死之間的互聯和矛盾,開始變得像莊生夢蝶一樣無解。
數字化時代中,連接體和它所包含的關鍵意識信息,正在考驗傳統(tǒng)意義上對死亡的判斷標準。從前,我們用“生物大腦和心臟活動”為指標來界定生死,但在未來幾十年,如何定義死亡將變得越來越困難。
2898站長資源平臺網站資訊:http://www.afrimangol.com/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