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神秘獨角獸 Palantir 崛起之路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遠川科技評論”(ID:kechuangych),作者 王一冰,編輯 龔方毅。36氪經授權發(fā)布。
新澤西市市中心哈得遜河上空,一位名叫彼得·卡維奇亞三世(Peter Cavicchia III)的前美國特勤局特工為摩根大通(JPMorganChase&Co)執(zhí)行特別任務:監(jiān)視該行員工,防止有人背信棄義出賣組織利益。
卡維奇亞的秘密武器是一套大數據計算分析程序,由摩根大通銀行于 2009 年引入。它會梳理各種不同的數據來源,包括金融文件、機票預訂、手機通話記錄、社交媒體帖子等,然后色彩豐富、容易理解的圖表將所有可以關聯(lián)的事項連接起來。
它曾經幫助發(fā)現了納斯達克前主席麥道夫的“龐氏騙局”,替多家銀行追回了其隱藏起來的數十億美元巨款。
就連美國間諜部門和特種部隊也用這玩意兒。它出現在過阿富汗和伊拉克戰(zhàn)場,為五角大樓和中央情報局的頭子們提供支持。它幫助一線戰(zhàn)士躲避路邊炸彈襲擊,追蹤叛亂分子進行暗殺,甚至在美軍追捕本拉登的行動中提供信息支持。
這件軍、民都愛的神秘武器正是大數據公司Palantir,由 PayPal 創(chuàng)始人之一、Facebook 早期投資人彼得·蒂爾(Peter Thiel)在 2004 聯(lián)合創(chuàng)立?,F在,美國衛(wèi)生部門用它鑒別醫(yī)療保險詐騙。聯(lián)邦調查局用它介入刑事調查。國土安全部用它監(jiān)視、篩選可疑移民。
Palantir如何定位人的信息
悄無聲息間,這家從來沒有實現過年度盈利的公司,估值一路從 2015年的200億美元攀升到現在的410億美元,成為全球最炙手可熱但依舊神秘的獨角獸。如今它很可能再進一步,知情人士透露,Palantir 計劃在未來幾周內公開上市,并可能最早在秋天開始交易。
Part.1由反恐開始的生意
創(chuàng)業(yè)的開始往往意味著問題的出現,并尋找解決辦法。
Palantir 創(chuàng)立那會兒正好是美國反恐情緒最高漲的時期,美國軍方和情報部門四處挑事兒,先后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開辟戰(zhàn)場。恐怖主義以及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等非傳統(tǒng)安全的威脅已經成為美國的主要威脅。因此,美國社會急需新的政策框架、科技手段來預防恐怖分子行動。
但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海量的信息無疑給政府或者企業(yè)造成了數據處理的難題,現有的算法和分析工具無法滿足政府和安全部門的需求。當時彼得·蒂爾在做 PayPal 的時候就想著做類似的事情,不過不是為了反恐,而是為了反商業(yè)欺詐、反洗錢。
2004 年,已經靠 PayPal 發(fā)財的彼得·蒂爾籌劃新項目,便拉攏了幾位 PayPal 時期的戰(zhàn)友入伙搞大數據分析,其中就包括曾負責風險和研發(fā)的總監(jiān)NathanGettings。公司CEO 是卡普(AlexKarp)。
時代機遇和自身技術實力恰到好處的把Palantir 送上了軌道,首個客戶就拿下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后來CIA還通過旗下創(chuàng)投基金 In-Q-Tel給Palantir 打了 200 萬美元風投款。
盡管找到的切入點是反恐,但Palantir希望盡可能拓寬自己的業(yè)務領域。它的兩個主要產品是PalantirGotham和PalantirMetropolis。
Gotham(原為Palantir政府)專為情報,執(zhí)法和國土安全客戶的需求而設計。Gotham的工作原理是將大量“結構化”數據(如電子表格)和“非結構化”數據(如圖像)導入一個集中式數據庫,在該數據庫中,所有信息都可以在一個工作空間中可視化和分析。
而PalantirMetropolis致力于對華爾街銀行和對沖基金進行定量分析。
硅谷創(chuàng)業(yè)者跟政府訂單扯上關系在美國聽起來總是怪怪的。不過按照Palantir 的說法,正是因為商業(yè)投資人對Palantir并不感興趣,它們才將目標轉向情報機構。
“硅谷的標準路徑是,你先將產品賣給公司,沒有人想著先把產品賣給政府,因為政府的效率太低、太慢。但是,我們覺得Palantir 解決的是更精準的問題。這和馬斯克在SpaceX 采取的路徑很相似,他們也是首先將火箭賣給了美國政府(NASA)。”蒂爾在一段采訪中解釋道。
Part.2政府和情報機構曾經是唯一客戶
2005年,卡普第一次向情報官員展示產品的原型,在 In-Q-Tel 幫助之下,Palantir 的工程師與情報分析師直接會面,從那之后,每兩周,工程師都會帶上修改過的產品回到華盛頓。
這段時間,Palantir為CIA等政府機構開發(fā)定制的數據分析系統(tǒng)。依靠軟件的集成效果,每一次的情報都不是孤立地分析,而是在情報間形成緊密的聯(lián)系網路,從而構成一個龐大的數據庫。這大大增強了人力分析時代的情報處理效率。因此,CIA成為了2005年到2008年Palantir唯一的大客戶,幫助Palantir度過了艱難的創(chuàng)業(yè)初期。
2008 年開始,美國政府開始與Palantir 正式簽訂合約。同年,在一個年度數據可視化和計算機會議上,Palantir 向外界展示其處理和分析復雜數據的能力。根據一份機密報告陳述,在場英國政府通信總部(Government Communications Headquarters)的代表當時用“令人屏息”來形容Palantir在輔佐間諜機構領域的潛力。
依靠公司雄厚的數據分析和可視化實力,在情報分析領域表現出色的Palantir得以進軍定價更高的金融市場。
2010年,Palantir迎來首位非政府項目的客戶摩根大通,將其技術應用于反欺詐項目上。同年4月, Palantir宣布與湯森路透(ThomsonReuters)合作,以銷售QA Studio的身份出售PalantirMetropolis產品。
2011年,公司入選摩根大通公司創(chuàng)新館,此后,Palantir成為華爾街重要的數據分析提供商。如今,Palantir的業(yè)務范圍已經極其廣泛,根據官網介紹,Palantir已經在人工智能、財務、醫(yī)療、保險、執(zhí)法、財務等方面都展開了服務。而根據招商證券提供的公司2015年營收占比,原本以政府機構服務起家的Palantir,這方面的營收占比已經下降到25%。
Part.3技術過人但也爭議不斷
Palantir作為數字技術服務提供商,其技術能力毋庸置疑。首先,公司的產品簡潔高效。其次根據客戶需求的不同,定制了不同的運作流程,力求將數據由點到面據無縫地整合在一起,而且還能發(fā)現數據之間的關聯(lián)性,大大地提升了效率。
然而,大數據時代相伴而生的問題就是人的隱私與自由如何平衡。Palantir可以成為人們手中通往自由的利劍,也能成為隱私監(jiān)控的牢籠。
GCHQ的報告指出:“可能存在對安全性的擔憂-該公司已在其網站上發(fā)布了許多有關其產品如何用于情報分析的信息,我們對此感到非常不舒服?!?/p>
關于這點,摩根大通的高管們大概最清楚這種感受了。在用 Palantir 跟蹤了一段時間公司員工后,高管們驚訝的發(fā)現,公司和 Palantir竟然都沒有限制過算法的權限和監(jiān)控范圍。他們開玩笑地說卡維齊亞正在聽他們的電話,閱讀他們的電子郵件,看著他們來來往往……這等于是用炮打司令部,用美國為全球反恐戰(zhàn)爭設計的情報平臺對付普通美國人。
不過這一點后來也得到了 Palantir 的重視,它們在 2018 年一場隱私會議上表示強烈主張對工程師開展強制性的道德教育,因為“在像我們這樣擁有數百萬行代碼的公司,每一個微小的決定都可能產生巨大的影響?!?/p>
除此之外,中間一連串的商業(yè)化遇阻也打擊了員工和市場的信心。一份泄露的內部文件顯示在 2015年 3 月到 2016 年 5 月期間,Palantir連丟納斯達克、可口可樂和美國運通這三大頂級客戶。
它們每個月至少付給 Palantir 100 萬美元,指望著這錢能轉化成有用的數據然后去掙更多錢。但隨著時間推移,他們發(fā)現 Palantir 給不了他們想要的東西。甚至 Palantir 還維系著的大客戶里,也有人這么想。好時糖果的一位高管當時說“2015年以后沒有看到 Palantir 創(chuàng)造的價值”。
Part.4尾聲
Palantir的成長史正是人們對數據的理解與運用越來越深刻的歷史寫照。
回顧Palantir的崛起過程,在初期,創(chuàng)始人能意識到政府建立一個更高效的國家安全系統(tǒng)的需求,在中期,隨著金融業(yè)務的多樣化整合,Palantir得以為金融機構提供反欺詐、反洗錢功能,再到現在,大數據時代真正來臨,日常生活的各種業(yè)務都在謀求線上的轉型,這勢必帶來空前的數據處理問題,也就為Palantir的業(yè)務拓展提供了豐富的機會。
然而,Palantir承接了時代賦予的良機,勢必也要履行時代要求的責任。技術無法決定人性的善惡,但技術提供者需要為使用者確立規(guī)則,從而實現互聯(lián)網世界里安全與自由的平衡。